刚认识那会,拉松尼玛是个连汉语都说不利索的藏族小伙子。一起相处6天,就在认识第10天,这个藏族小伙突然认真的看着丁艺眼睛说:我们结婚吧。
一句“我们结婚吧”,逗乐了一旁的丁艺。拉松一边说,丁艺一边想:这人怎么这么傻乎乎到可爱。
笑完,就回了上海。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
拉松却很认真,竟开始叨唠起未来家的模样:“我们可以在香格里拉开个店做点小生意。你肯定不适合我老家的生活,我也不适合上海大城市的生活,香格里拉,正好我们两都可以适应。”
小伙子连出生环境和地域差异带来的现实因素,都考虑周全了。
那是拉松第一次和丁艺提到有关家的设想,也是现在的“艺栈”最初模样
说起拉松的老家,那是正宗的大山里,梅里雪山的另一头。
拉松家境条件可以说是特别差。用家徒四壁、一穷二白来形容,却也毫不为过。
从小就是个苦孩子。十岁那年,只身一人步行三天去距离很远的牧场放牛;十五岁时候,背井离乡到昆明跟着杨丽萍歌舞团学习跳舞。
父母以及年幼的妹妹,家中所有收入都依靠拉松打工而来。
艰难的人生,却有着乐天的笑容,关于他所有的一切一直在回到上海的丁艺脑海中消散不去。
“他好像每天都很开心的样子。这对当时特别郁郁寡欢的我,真的是特别大的一种打击。这个人总能一直传达给你正能量。”
也许正是这种像“清晨的太阳”那样的精神,感染了丁艺。从那时开始,两个人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异地恋。
可一个在被捧在手掌心长大的上海姑娘,怎么能嫁给要车没车,要房没房,远居深山里的藏族小伙子?
丁艺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后差点掀了屋顶。外婆直接放言:”你们要结婚我管不了,但别回来办婚礼,我丢不起这个人。“
而当丁艺妈妈知道拉松家人要求自己孩子把户口从上海迁到当地山区,“战争”到达了顶峰。文化地域差异,阻碍着两个人。
但双方家庭的阻力并没有打倒他们,两人相信:只要足够爱,足够坚持,一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2014年8月9号晚上,丁艺发博,坚定彼此走到一起的决心,即使等到老去的一天,也要在一起。
婚暂时结不了,也要给你一个家。按一年前的承诺,两人回到香格里拉开了一家民宿: 艺栈藏式客栈。
想要的客栈模型很简单:藏式、温馨、家的模样。 他们把对家的理解放进对这家客栈的设计中。
简单二层楼木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