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祭月礼服
禮服是帝後、文武官員等在朝會、祭祀時所穿的衣服。在清代以前,上至天子,下至群臣,朝服和祭服是分制的。朝服是舉行嘉禮慶典時所穿,祭服是舉行吉禮祭祀時所穿。但到了清代,只有皇帝的禮服分為朝服和祭服,其余人員如皇後、皇子、大臣等,朝服、祭服合壹,即朝會場合與祭祀場合著裝壹樣。
皇帝的朝袍從形式上有如下特點:圓領、 馬蹄袖、 披領、 緊身窄袖、右衽、上衣下裳連身式。皇帝的朝袍,顏色有明黃、紅、藍、月白四色。根據季節和儀禮形式的不同,穿用不同顏色的朝袍。嘉禮慶典儀式如皇帝大朝、元旦、冬至、萬壽等節,穿用明黃色朝袍。到南郊天壇祭天祈谷,穿用藍色朝袍。
吉服

孔雀羽穿珠彩绣云龙吉服袍吉服
吉服是帝後妃嬪文武官員、公主、命婦等在舉行嘉禮或吉禮慶典筵宴、迎鑾等活動時穿戴的衣服。等級僅次於朝服。
通常說的龍袍,在清代服制上,是對應吉服袍而言的。據《大清會典》規定,帝後大臣的吉服袍,不僅底色有壹定區別,袍上織、繡的圖紋,也與等級身份有關。以下四種身份的人,穿著的吉服袍被稱為“龍袍”,他們分別是皇帝、皇太後、皇後、皇貴妃。
貴妃、妃、嬪、皇子、親王及以下,所穿吉服袍上盡管也織、繡“五爪龍”紋,但名稱上只能是“蟒袍”。因而龍袍與蟒袍的區別關鍵不在於龍的形象,而在於穿用人的身份,突顯的是等級。這與通常人們所說的“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提法有所不同。
便服

明黄色江山万代暗花绸貂皮褂便服
便服是帝後妃嬪及文武官員在平時沒有重大活動時,居家休閑或走親訪友、接待客人時所穿的衣服。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居家休閑服。便服包括坎肩、馬褂、襯衣、氅衣等。
行服

石青缎银鼠皮行服褂
行服是君臣在巡幸、大狩、出征及親詣前代帝王陵寢奠灑等活動時所穿的衣服。行服袍又稱缺襟袍,前後左右四開裾,主要在出行騎乘活動中穿著。因此為了方便騎乘,袍的右裾在壹尺處作斷開處理,縫制好之後,用三組紐絆把剪下的右裾與袍的右裾連接在壹起,可分又可合。稱之為缺襟袍。這種形式的行服袍充分體現了行服的實用功能。
黄色云龙妆花纱袷龙袍
蓝色地缂丝金龙云蝠绵袍
黄纱绣彩云金龙单龙袍
月白色缂丝彩云蓝龙袷龙袍